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文明中国·看山东》精选的潍坊诸城案例有哪些

11月14日上午,“文明中国·看山东”典型案例发布会在山东省潍坊市石湖园新时代文明实践街区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国精神文明网、山东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承办。发布会以“1+5+6”的形式发布了1个省级重大案例、5个市级案例、6个区县级案例。其中,诸城市、潍坊市“舜韵诸城、田园风貌尽善尽美”成功入选区县级案例。诸城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底蕴悠久。被誉为“中国龙城、舜帝之乡、最美人民”。近年来,我市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推进新时代美好山东建设。通过思想筑魂、价值引领、道德教化、以人为本、文化传统,为乡村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多“诸城经验”。以下四点当地人的做法,充分展示了诸城在各项共建、风俗改革、文化强国等方面所做的良好工作。它们也成为推动新时代文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诸城市直沟社区走出了一条文化立基、治理联动、新风育人心的乡村振兴新路。”诸城市西南直沟镇乔庄社区是一个小社区,由乔庄、王村、殷家庄、黄家庄子四个自然村组成。春秋抗战时期的竹邑古城,也是悠久庙山文化的发祥地。近年来,该社区党委充分发挥了对当地人的管理主体作用。以乡村文化复兴为抓手,自治、法治、善治相结合的乡村管理体系日趋完善,走出了一条“文化底蕴深厚、治理联动、暖人心新动向”的转型新路径——乡村生活。 2021年,红白会社区经验技能入选全省第一批“红白会百例常见案例”。 “立足乔庄产业,夯实基础,利用交通区位优势,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入驻35家千万级企业,解决1400人就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每年增加7000万元以上。创建聚集性居住区——昆阳居,建设120栋联排别墅和4栋五层住宅楼,共120户,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投资800万元建设2300平方米的医养中心,提供医疗救助、助餐、步行救助、日托等“一站式”医疗护理服务。它被标记为“国家示范老年社区”。共发放各类补助1500万元以上,用于助老、助学、助军、扶贫。连续五年实现社区常住人口净流入,真正实现了“乡村让城市更美好”的目标。 “六会合一”凝聚人心。为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社区积极建设搭建村民协商讨论平台,创新设立“六会”:党员大会、妇女大会、老干部大会、老年人大会、海外员工大会、喜洋洋休闲俱乐部。社区给每位成员颁发了任命书和工作许可证。虽然他们没有拿到任何工资,但他们热心社区事务,积极工作。非常高,它在改变习俗、社区管理、创建团结以及相关纠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西洋洋同乐俱乐部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和诉求,将禁止高价聘礼、打击人情攀比、控制婚庆喜事规模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为推动社区风俗习惯转变、弘扬文明节俭新风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真正服务作为社区和人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移风易俗》介绍时尚社区 乔庄是竹邑昆阳古城遗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为传承和弘扬昆阳城市文化,增强社区归属感,社区投资逾900万元建设了综合文化中心——昆阳馆,占地20余公顷,建筑面积2780平方米。设有文化礼堂、普通餐厅、舞蹈室、书画室、科普馆等表演站,努力打造伟大传统文化传承和文明志愿者服务培训新阵地。为促进风俗习惯的转变,弘扬文明热情新风尚,我们为社区村民提供集中食堂免费结婚并庆祝生日。社区村民可以在我们的文化礼堂举办婚礼或其他活动。仪式结束后,在东区人民餐厅用餐。免费使用礼堂和餐厅。我们估算,结婚等一套手续大约花费5万元左右。我们社区公司出4万元,村民只需要出1万元。同时,理事会成员将代为收取贡品。结婚礼物不超过200元,生日礼物不超过100元,餐费每桌不超过400元。这有效避免了与群众攀比的倾向,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经济经营也已成为常态。 “四德工程”树立伟大道德。乔庄社区始终坚持培育乡村道德风尚将做好事作为加强乡民治理的重要内容,将继续加强道德教育、做道德弘扬、行善践行的细微工作。深入推进文明社区建设。热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深入挖掘和广泛宣传先进典型人物作品,组织评选表彰社区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良好品德等“四德留模”。社区党委组织评选,社区党员干部、理事会成员参加了评选。评选各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的模范,品德高尚、表现突出的模范。的事迹体现在日常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受到群众认可。通过评选“四德模范”,鼓励全社会党员学习“四德模范”的高尚品质、崇高精神和模范行为,以弘扬社会正义、弘扬时代新风尚,进一步激发和点亮弘扬道德、行善的力量。诸城市龙都街道高翔社区汉车网格。孝文化悄养物,文明行改造人。近年来,诸城市致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将孝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和网格化管理。牵头龙都街道高翔社区汉车网格建设“孝顺环保村”,开展活动火热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推动干部立德树人、群众践行孝道,走出了一条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道路,形成了党风正气、社风良好、家风正气、民风淳朴的优良生态,让网格居民共建共享美德健康新生活。 “孝饺子宴”激活人们的“孝基因” 汉车格曾经是一个村风淡薄、治安混乱的落后村庄。 1760人中,70岁以上的成年人有261人,儿童中不圣洁的虔诚也很常见。 2019年,诸城市慈善会入驻这个网格,立志通过孝圣文化的“洗礼”改善村风村貌。协会每年举办饺子宴双节期间的耳朵。组织志愿者搭舞台、摆桌椅、包饺子。邀请70岁以上的老人与孩子一起观看孝子饺子宴,分享“孝子饺子宴”。对于无法赶到现场的老人,专人为他们送上饺子。汉车格连续五年举办“孝心饺子宴”。这成为农村文明风俗建设的起点和党群联系的纽带。唤起居民尊老爱老的意识,拉近子女与老人的距离,培养良好的家风和文明的乡风,让孝顺基因代代相传。同时,考虑到孩子在城市打工,中午不宜给老人做饭,电网探索“互助养老”模式,发动低龄老人组建“夕阳红”互助服务队。 “小”老人免费做饭、送饭给“老”老人,让“小”老人晚年有所作为,让“老”老人生活自理。汉车网格“为老”志愿服务已逐渐形成品牌。 “文明实践日”滋养了人民群众的“精神土壤”。汉车网格党支部压缩办公场地,专门设立润德报告厅、文体艺术厅、酵素教室、夕阳红餐厅、爱心厨房五栋房屋,支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建设。每周二定为“文明培训日”,并开设公益“孝道大讲堂”。通过听孝道讲座、观看孝道视频、唱孝道歌曲、讲述孝道健康讲故事,讲孝道观,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体会父母养育我们的恩情,传播孝道文化,弘扬家庭美德。大方格扩音器每天早、午、晚播放《三字经》、《弟子规》、《中华孝道》等邪教歌曲孝歌和童谣。人们干着农活,干着家务,走在路上,坐在炕上。除了培养美德外,Grid还致力于向居民灌输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环保酵素课程吸引附近居民前来学习。网格在享受制作乐趣的同时,还传播健康理念、实践动手能力、提升邻里感情。 “文化主阵地”汇聚村里“孝道能量”。为了让孝道文化“无形”变成“有形”,汉车集团id聘请专人粉刷80多面文化墙,打造“孝文化孝街”。家风家训和新推出的“二十四孝”等孝道主题的壁画、横幅,在街道路口、屋前屋后随处可见。发展“孝文化+”多方位融合模式,将节庆文化与传统民俗相结合,每年春节邀请诸城著名书法家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户活动,书写有关孝文化、阖家团圆的春联、福字送给居民。邀请文化遗产非遗手工制作灯笼,家家户户挂孝灯、贴孝对联。诸城市慈善会组织收集并集中展示家训、家信“诚实、诚实、孝顺、汉车”的rs和家书。征集30余部优秀作品,编成册,发放给居民免费学习,让汉车格家家户户都有家风,有良好家风,以孝文化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文化复兴。 “评论、帮助、庆祝”将“大地的芬芳”传播到整个网格。定期举办公共卫生公益讲座,向居民传授美德与健康、家风与家庭、移风易俗等知识。诸城市爱心协会会长周玉江受邀进行“美德、健康,就像生活”主题分享朗读会,文明家庭联络工作委员会委员高秀琴、市妇联“家风获得者”志愿者高秀琴为大家进行了专题讲座。邀请举办家风家训专题讲座。每年组织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女儿”、“最佳孝女婿”等孝道模范评选和宣传活动,鼓励更多居民孝顺长辈、热爱亲人,弘扬良好的家风和淳朴的民风。传统节日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为老年人提供义诊剪、按摩、家电维修、反诈骗宣传等暖心服务。策划开展“乡村振兴典范齐鲁——村村好戏”系列活动。由民间文艺骨干和文艺爱好者组成的“变风俗、让好人乐”文艺服务队表达了《推墙》、《爸爸妈妈听我说》、《做好事、保住毛毛、好人好事》等书籍。诸城市南湖蔡家沟村用文化破局,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蔡家沟村地处常山东麓,常住人口558人,耕地面积1100公顷。近年来,秉承“艺术家为农民,农民为艺术家,艺术为生活,生活为艺术”,构建了“一主、双核、多组织”的乡村振兴新格局,入选山东省首批乡村文化建设示范村,走出一条“以文化兴旅游、以旅游兴文化、以文化兴农”的文化创意产业共建共荣之路。激活工业新引擎。立足深厚文化底蕴,四大“创新理念”精准锚定乡村再生之路。模式变革打破传统运营框架,采用“股份合作社+艺术家团队参与”的模式,成立山东蔡家沟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平台转型构建“产教融合”生态。与潍坊工程技师学院共建文化创意实训基地,并与北京坤悦教育、龙马假日服务服务等研究机构联动,打造“实训+研学”一体化链条。每年吸引超过2万名研究生入读,累计接待人数超过1.2万人次,实现了文化创意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创新业态,打造非遗扎染、香薰蜡艺等7个特色工坊,推动乡村旅游从观光型向深度体验型转变,彻底摆脱对每年80万元政府补贴的依赖。到2025年,我们共同实现自主“造血”。推动创新,探索“互联网+文化”新路径,形成“直播+”志愿志愿服务,运营蔡家沟农业文旅抖音号,以30万流量的热门短视频为引擎,构建“线上流量-线下产品销售”闭环,推动传播文化与产业增收协同发展,场景更新,掀起文化旅游新热潮。以艺术试验场建设为突破口,蔡家沟将打造两大主题活动,打造文艺创作新模式拉尔文化旅游。 “文博会”主题活动周末拉开帷幕,吸引了200余家客商、34家非遗项目代表、16家联合合作社,汇聚了300余名艺术家、40余支艺术团队现场表演。六支志愿者队伍成为农民的主力军,让通通市场大众获得了新的活力。活动日均人流量超过1.5万人次,带动30名村民百万级收入和就业。同时搭建了“诸城好产品”展销平台,让诸城的手工制品、非遗技艺和优秀传统文化借势“破圈”。 “文化传承与教育”主题活动深入探讨了文化与教育的融合。非遗表演、皮影、毛戏等蔡家沟小剧场和乡村戏台表演传统艺术。同时融入红色教育元素,开发学习课程。通过打造“传统文化遗产+红色精神教育”主题双重定位,打造集文化体验、艺术研究、红色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技能基地,推动乡村旅游产业专业化、多元化、品质化跨越式升级。基础设施升级,结合再生硬支撑。针对蔡家沟村老龄化严重、空置率高的现状,对闲置资源进行现代化盘活,从宅基地改造入手。征得村民同意后,旧农舍被拆除、新建或改造升级、出租,供艺术家创作和发展专业产业。目前已投资成立了建设艺术家工作室、美术馆、古琴馆等12个文化空间,成功引进东坡酒馆、粗粮精品等13家文化底蕴深厚的商铺。为进一步增强乡村吸引力,绘制了哪吒、敖丙等网红壁画,打造了食用菌智能小屋,以独特的场景吸引游客。在省援资金帮助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餐厅1家、民宿4家,可容纳300人就餐。新建、改造停车场4个,形成停车位450余个的停车体系。通过优化各项配套设施,完善“吃、住、行、购、娱”全链条服务,率先构建教育、学习、旅游闭环,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是的。诸城高新区西王门社区打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标杆。近年来,高新区西王门社区始终把移风易俗作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升社区管理水平的关键举措。积极引导干部群众构建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功打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标杆。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文明社区文明小区”、“全省基层社会治理优秀网格”、“齐鲁乡村振兴示范先行区示范集体”等荣誉称号。组建坚强的红白委员会,为移风易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社区以红白会为主要载体,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推进婚丧礼仪改革为重要抓手,切实提高社区自治水平。首先,理事会成员选出了四名德高望重、恪尽职守、热心公益的村干部和退伍军人。免费为居民提供婚丧服务,社区提供专用办公场地和资金支持,保证理事会高效运转,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在“村规民约”中纳入变俗相关要求,明确新婚夫妇和简单丧葬的具体标准和程序,杜绝暴饮暴食现象;同时每年举办两次变俗专题。宣传内容涵盖喜事新安排、新婚礼通过循环播放、张贴标语横幅、粉刷墙面、组织文艺演出、散发传单等多种形式,宣传生育趋势、简化丧葬安排、文明祭祀等。每年宣传转发超过120次,使新文明风气深入人心。三是要以党员为榜样。 。通过“党员引领群众”的模式,引导居民宣传理性消费、勤劳节约的理念,营造“党员亮相、群众跟随”的良好环境。深化殡葬改革,切实减轻群众殡葬负担 2018年以来,社会各界重点关注“办丧难、办丧贵”问题。在充分尊重传统习俗的前提下,推进以“简葬、惠民”为主线的殡葬改革。首先,它简化了埋葬l 过程。改革前,社区丧葬流程复杂,需要土葬、土葬、土葬、土葬、火葬三天。如此多的步骤,非但不是耗时、密集的劳动,反而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改革后,社区明确整个丧葬流程必须控制在36小时内,取消了不必要的仪式环节。同时,红白委员会成员将在整个葬礼过程中协助居民,省去人们协调流程的麻烦。二是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制定“四不”标准。即不送纸草、不送丧服、不设宴席、不送花圈,从源头上杜绝丧葬中的多余和浪费,引导居民集中精力以“真诚”而非“形式”纪念死者。三是落实公益性墓地建设惠民政策,统一规划专项建设坟墓的阳离子,免费提供给居民,并承诺更换坟墓。土葬、遗体安葬等所有费用;对于严格按照社区标准办丧事的居民,将额外给予900元伙食补贴,并可在望门宾馆设计的酒店安排3顿标准接待餐,避免居民“不吃大餐”的担忧。截至目前,社区已累计发放殡葬补助资金5万多元,惠及100多个家庭,真正实现了“让老百姓办丧事不花钱、省心”。把志愿服务与创造结合起来,培育崇德行善的文明村风。社区依托时代文明新技能站,将志愿服务深度融入文明创建中,通过各项活动培育文明社区新风尚,为社会文明创建奠定坚实基础。文明精神建设。一是打造专业志愿者队伍。组建了理论宣传、风俗改变、圣洁健康新生活三个专业志愿服务队伍,根据居民需求开展精准服务。宣传队理论解读规章制度,改俗队助力婚丧葬改革,美德健康队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全年开展医保政策解读、农保保护、舞蹈交流、传统节日庆祝等30余场活动,服务社区近千人,将文明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二是践行文明评选活动。定期举办“好婆婆”、“好女儿”、“文明家庭”评选活动,评选出被群众认可的先进典型通过居民的建议、社区评论和公告进行收集;同时,组织家庭分享会,邀请先进家庭讲述家风故事,开展“以身边的人、事为基础的道德道德教育,在社区营造“学习先进、争先”的浓厚氛围,逐步培育弘扬善行、行善、和邻为善的锡比化村风。(名报记者张鹏通讯员王辉李芳张敏敏)